封面资讯 协会动态 网上展厅 学术研究 出版著作 活动剪影 大事记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冰雪画网 > 从冰雪山水画的产生看于志学的创造性思维
从冰雪山水画的产生看于志学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卢平   文章来源:中国冰雪画派   加入时间2015/12/23 11:31:41

1979年于志学在北京国际书店为在新加坡举办个展进行创作

从冰雪山水画的产生看于志学的创造性思维

卢平

       冰雪山水画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的一个中国画新画种。它的出现,打破了沿袭一千多年来中国绘画史上主要以墨为单一样式的传统绘画模式,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画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它的创始人——于志学也以他独创的艺术风格誉满画坛。
      追溯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勤奋过人、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并且具有非凡的思维能力。从于志学创造的冰雪山水画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探寻出他那与众不同的思维轨迹。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于志学就为自己立下了“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信条。他认为东西方对人的价值认定有着本质的不同。东方人看重继承性,西方人则重视其创造性。在于志学看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它不朽的创造性上,这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因此,他能够不追摹古人,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发挥自己最大创造力的潜能把自己的灵性才华充分表现出来。于志学的创造性、思维性直接影响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概括起来,他的思维方式有四个特点:

1980年赴日本富山县举办“黑龙江省画家五人展”

一、洞察敏锐的直觉思维
        雪景画是前人在一千多年前就经常表现的题材,历史上涌现出杰出的雪景画大师,如王维、范宽、李成、王诜等,他们用传统的“留白”“托物”“敷粉”等方法,表现了冬天萧散零落的清寒景致。于志学画雪,源自于一种要歌颂家乡冰雪美的朴素愿望。当他查阅了大量中国画,想了解前人如何表现北国冰雪时,发现“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雪景作品都是南方的小雪,格调全是寂寞、缥缈、虚无的感觉,和我童年家乡气势磅礴、充满生机的塞外冰雪完全不同”,这才使他逐渐产生强烈的地域意识和文化自觉,“为什么占中国这么大的北半部冬季没被表现,而北半部冬季时间长达6~8个月,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于志学从研究雪景画入手,他查看了从唐代王维到清代虚古的雪景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探索,毫无进展。一次,他去北方一个半山区体验生活,他看到“北风把起伏在山冈上的积雪吹成美丽的曲线,一辆牛车从山冈后面爬过来,在冬日的残阳下缓缓移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犹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他很激动,回到家里便要以此为素材创作。他用传统的留白法画出雪野,可画面上没有呈现出那漫长起伏的山冈和美丽的曲线。这时他领悟到表现北国雪原不能照搬传统的留白方法,而应当“以描绘性的笔墨使雪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显现出来”。
       
这就是于志学敏锐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过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便能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判断或在对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产生了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某种预知的能力。于志学经过一年多画雪实践总感觉没有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冰雪,当捕捉到一个好素材用传统方法仍差强人意时,马上醒悟是方法的不对头、不完善,需要创造新的方法,另辟蹊径。这种直觉思维在他的创造性艺术实践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1980年于志学在日本参加展览


        于是,于志学开始舍弃了传统的留白法和敷粉法,改用传统画雪山的“借地为雪”的方法进行摸索实践。几个月过去了,一天,他的三舅,一位农村的土画家来哈尔滨看他,见到挂了满屋满墙的画后,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画这么多白石头。于志学解释说这是雪石,他三舅认真重新审视了一遍后再次肯定地说,这不是雪,就是白石头。这件事让于志学马上顿悟:中国画上千年的历史,前人留下的雪景画数量不少,但却没有专门画雪的方法。传统的雪景画使用的“留白法”,范宽、黄公望等都是用画石头的方法画雪山。传统的这种样式画雪与北国的冰雪感受差异极大。要想真正为北国风光立传,就必须彻底改变传统雪景画的面貌和形式,在传统的笔墨桎梏中突围。
        从三舅的第一感觉画的是白石头,于志学马上迅速分析并运用大脑调动出自己以往关于雪景画研究对象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进行整体把握和思维整合后做出判断。这种思维突如其来,带有偶然性,也并不深奥,但它是瞬间的思维火花,它把于志学长期积累的经验瞬间升华,令于志学准确、有力地直触事物的本质。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都基于直觉思维,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创造性的预见。当问起于志学他对直觉思维的看法时,他说:“一个创造性思维能否成立,有时关键在于直觉思维。这个直觉可以看作一种先知先觉、一种天赋,也可称之为一种极好的悟性。我的直觉思维是来源于大自然母亲所给予我的那种朴实的、原始的知觉。我用这种知觉给我的直觉进行鉴别和选择,因为有时仅靠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是不够的。”
       从于志学的直觉思维,可以看出他的直觉产生其背后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是说没有积累,没有思考,没有总结,就没有指导意义的直觉思维。

1979年 白皓寒凝


二、举一反三的同向思维
       同向思维是一种形式逻辑思维,是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得出合乎规律的思维方式。于志学的同向思维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于举一反三。他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不断归纳,不断总结,获得规律性认识再指导自己的下一步研究。
        1963年,于志学在研究提炼适合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冰雪山水画新语言新技法时,注意到清水淡墨在与宣纸接触时,由于纸的吸水量不同在墨迹边缘产生了一道白色的清水水痕线,这使他马上同树挂边缘的逆光效果联系起来。但清水水痕线的形成是靠水与宣纸的洇化作用,干后很快消失且模糊发灰,经不起反复绘画,他便意识到这种水痕线的固定很可能就是表现冰雪画新语言技法的突破口。于是他开始冥思苦想——如何才能把这种清水水痕线固定住。
       一天深夜,由于连续工作困极了的于志学趴在桌上睡着了,醒后发现睡觉时不小心把桌上调色的胶水洒在宣纸上。继续在此宣纸作画时,画面留下一块发白的斑痕,有点雪块的感觉。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胶水洒过宣纸后不易着墨,墨浸不进去的缘故,而恰好因为胶水不着墨,画上去出现了灰白色类似雪团的感觉。于是,他抓住这个现象开始进行大量试验。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他又发现胶水留下的笔痕不够润泽,干后发脆,多层描绘后更为僵硬、发板,必须要克服掉这一弊病。怎么克服?于志学由胶水联想到绘画调剂问题:油画以油调色,国画以水调色,调剂不同便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绘画形式。水里既然可以加胶,是否还可加入其他成分而产生所需要的效果。顺着这个思路,于志学开始用多选法试验,他想到西画用鸡蛋液为溶剂调配颜料的“坦泼拉”画法,他便从蛋清、牛奶、豆浆开始,逐步又采用酒精、十几种中药和明矾,进行一年多反复的排列组合实验,最后筛选得出结论:用胶易产生白斑;用牛奶、蛋清画在宣纸上会出现一条黑线;用矾水蘸淡墨宣纸上会产生一条白线,而这就是表现冰雪画最理想的调剂。因为这条矾水水痕线的白线,既能够发挥宣纸的渗化性、保持住淡墨笔痕,又可反复绘画,痕迹不消;不仅可以直接用来造型表现冰雪,还可表现冰雪的轮廓线,产生逆光效果等。由此,于志学解决了冰雪山水画的语言符号,进一步总结创造了冰雪山水画技法难关,1979年冰雪山水画破土而出。
        画家碰翻了胶水非常之偶然,为什么于志学能引发出与自己艺术目标有关的联想,变偶然为必然?就在于他有良好的同向思维能力,有准备的头脑和准备的眼光,处于随时可以被激活的“备战”状态。当他意外发现某种现象,大脑立即处于积极开放状态,并迅速传达指令,调动身体各个系统一同“亢奋”,挖掘创造的潜力。于志学从改变调剂进行创新意识到发现矾水水痕线,就是通过一个启迪,寻求变异,通过不同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发挥了他的想象力,从一点扩散,重新组合。于志学通过这种思维为自己的继续研究开辟的道路与空间,终于使迥异于传统的冰雪山水画浮出水面,实现了中国水墨画家进行的挖掘水墨材质性能进行“水墨实验”的成功探索。

1980年北国银装  于志学

三、挑战自己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按照认识事物的相反方向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的思维。这种思维常常不受旧的思维束缚,突破原有的常规,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因为逆向思维可以在相近的事物中找出不同点,克服懒惰的思维定式,通过反向比较,找出有利于创造的最佳点。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诺贝尔实验室,在实验室创办人的塑像下面有一句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于志学创造的“倒锋用笔”是他运用逆向思维成功的典范。笔墨是中国画重要的审美因素,具有独特的美学概念。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前人对用笔的重视。传统中国画用笔经过上千年演变和发展已有中锋、侧锋、逆锋、挫锋和顺锋,但这些用笔方法对表现大自然中塔松落下厚厚的积雪的状貌似乎仍有言犹未尽之意。于志学根据雪松落雪等自然形态对中国画用笔进行改造,他创造出一种新的前无古人的“倒锋用笔”笔法。这种用笔介于侧锋和逆锋之间,运笔时笔尖倒悬向下,落笔时按笔下压,再以手腕向上左右滚动笔尖,笔体竖直向上提笔,产生“按”“滚”“提”“画”等四个连续动作,为专门表现雪松的用笔方法。应用“倒锋用笔”表现的雪压松枝的感觉更立体、更生动、更具艺术感染力。这一重大突破,为他丰富冰雪山水画的表现方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冰雪画与传统山水画对接上,“倒锋用笔”在中国画新的图式和造型结构上有了自己独创之美和新的自由空间,有着与中国画视觉趣味相一致的美学价值。

1981.《寂生奇妙》 于志学


四、异于常人的超前思维
       超前思维是通过大脑,对事物发展的趋势或未来进行推断和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思考的思维。超前思维是对未来的一种瞻望,在于志学的思维方式中,这种思维的比重很大,他常爱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具有超前意识才能走在知识时代的最前沿,才能把握时代潮流,避免短期行为。”未来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最主要的就是要具备超前思维。从他创造出冰雪山水画,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创建冰雪画会以及兴建个人美术馆到后来打造冰雪画派,都体现出他这种前瞻意识的超前思维。
       20世纪60年代初,于志学排除万难、锲而不舍地摸索创造冰雪画的时期,正是一个被禁锢艺术创造力和个性、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代;而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当艺术家的创作逐渐回归到崇尚创造性和个人风格时,他则以遥遥领先、独树一帜的冰雪山水画高标于画坛;而当改革开放硕果累累,很多艺术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时,他又开始进一步以理性的思考和人文关怀思考人类和地球的明天。
        从冰雪画派的发展历程,就可窥见于志学的超前思维。综观中国美术史,众多画派大都由后人归纳总结形成,只有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创建画派的呼声。自20世纪70年代末冰雪山水画诞生后,于志学就有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要把冰雪画传播下去。从1980年起,冰雪山水画吸引了大批东三省追随者,以黑龙江省林口县为源头发展到北安县、肇东县乃至吉林省,先后有冰雪画爱好者登门写信求师于志学,这是冰雪画派教育的初始阶段。待各地县的冰雪画会成立以后,于志学教授弟子,以举办冰雪山水画培训班的方式,在各地开始传授推广冰雪画技法,这是冰雪画派教育的普及阶段。之后于志学按照计划,让冰雪画会骨干放飞、充电。随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画院相继开设了于志学冰雪画研究生课程班和高研班,全国各地涌来的学员为冰雪画派增添了新鲜血液,冰雪画派的教育进入了高等教育的第三阶段。
      于志学提出了整体打造画派的战略思想和纲领,亲自撰写了《冰雪画派宣言》,并领导冰雪画会为培养冰雪画派精英付出了巨大努力。北京延庆、哈尔滨太阳岛、安徽黄山、山东文登、黑龙江省黑河、内蒙古阿尔山等地创建了冰雪画派教学基地,免费提供学员赴国内外冰雪写生,频繁举办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冰雪画派展览,在媒体上不断介绍冰雪画派的优秀画家,为有才华的画家搭建平台。学员毕业后,冰雪画会仍不断开展各种活动、定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创作中的各种问题,并制定了已毕业学员分批进行“回炉”集训的具体打造计划。为方便学员在基地的学习和创作,于志学不断改善创作基地学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专门重新施工盖了学生食堂,新增添了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完善了资料室,新添了画桌、画板等设施,为全力打造冰雪画派创造一切条件……

1981年 春江水暖103x9


       于志学常说,如果没有当年冰雪画的“星星之火”,就不会形成今天的“燎原之势”。如今,冰雪画派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活跃在华夏画坛;于志学美术馆、于志学艺术馆、于志学艺术陈列馆也巍然矗立在哈尔滨松花江畔、山东曲阜和文登、安徽黄山脚下。这些都是于志学超前思维的丰硕成果。
       于志学今天的艺术成就,是他良好的思维品质主导所致,他是一个杰出的思想者。
      “我思,故我在。”

       摘自《江苏美术》专刊 1997年9月(中国冰雪画派网编辑)

1981年 乡恋 97x80

1981年-魂系雪乡 118x90 于志学

本文作者卢平简介

        卢平,1957年生于哈尔滨,祖籍辽宁省盖县。1975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毕业,获医学学士,为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

          2002年后转行,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现为冰雪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于志学美术馆研究员,曾著有《中国名画家全集于志学》 《于志学艺术思想研究》 《于志学艺术世界刍议》,主编了《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 《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 《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 《冰雪画教学》、《冰雪画教学Ⅱ》《荒原劲草》 《冰雪缘》 《冰雪恋歌》 《冰雪画派》 《冰雪山水画论2》 《名家笔下的冰雪山水》 《美术人生 于志学》 及多种画集,并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协会动态
王金华: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流变
陈国义:我画冰雪山水画的几点体会
刘仁礼:​浅议黄土高
李卫东:我的新矾墨汉画艺术
刘春华:论雪皴法在冰雪画创作的运
罗丽亚:浅谈中国画的色彩美和冰雪
刘丽焕:浅议对冰雪画矾墨艺术语言
张军:以冰雪画矾墨语言构架抽象绘
学术研究
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
雪染黄山亦有情 于志学画黄山访谈
北疆熔铸的雄健风骨:评于志学的绘
大自然之子——于志学
希什金与于志学 大自然森林的歌手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从于志学的座右铭看他的艺术成就
文光熠熠汇星河——读于志学《雪园
出版著作
于志学发表在媒体封面的肖像和作品
于志学历年出版物
赏月图
圣殿祈祷
极地冰屋
圣灵之光
炊烟初熄
 
友情链接   更多···
Support:www.tmeishi.com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冰雪画派 本站网址:www.zgbxhw.com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冰雪画派》编辑部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于志学艺术园

备案号: 皖ICP备1402234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