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资讯 协会动态 网上展厅 学术研究 出版著作 活动剪影 大事记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冰雪画网 >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作者:卢平   文章来源:中国冰雪画派   加入时间2016/4/25 9:48:31

1979年于志学在北京国际书店为在新加坡举办个展进行创作

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卢平)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于志学的艺术人生就是对这句名言的最好注释。很多熟悉于志学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源于创新,人们惊叹他的勇气,赞叹他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独辟蹊径,但人们还不知他的艺术生涯如此奇特曲折,为追寻艺术真谛可说历尽艰辛和磨难,甚至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
      自幼生长在塞外平原的于志学,从小多病、多灾多难。生下来就没有奶吃,三婶抱着他在屯里找奶。偏偏吃了几天屯里张家媳妇的奶后,张媳妇突患急病而死,屯里就有人说他克人,没人敢给他当奶娘。三婶只好在三九天冒着凛冽的北风和鹅毛大雪,抱着他到外屯找奶吃。一次三婶抱他摔进一条深壕沟里,半天爬不出来,差点冻死。四岁那年于志学高烧几天不退,差点死去。五岁那年闹眼病,疼得翻身打滚,两年不愈,身体骨瘦如柴。为了能让于志学活下去,他母亲找人算命,算命先生说他是火命,上克父母,下克兄弟姊妹,要想消灾解难一是要认一个木姓的干妈;二是要请胡仙破关,改名胡站;三是要他到庙上当三年庙童。就这样在家人为他破关改名之后又把他送到了庙堂。被送到庙里的于志学才五六岁,看见庙里横眉立眼的四大金刚泥塑就哭,到了晚上想家和害怕,做噩梦,身体越来越差,瘦得不像样子,方丈怕他再待下去,出了人命不好交代,就让人把他背回家去。于志学童年的时候,经受了很多苦难,上大粪堆堆粪,从几米高的粪堆摔下,放猪、放马,在大荒草甸子上熬盐……他经历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闻所未闻的苦难。

1980年赴日本富山县举办“黑龙江省画家五人展”

      这些是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生理状况带给他的磨难,是他无法摆脱的。然而为了追求艺术,达到理想的目标,为了寻找表现冰雪画的语言,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大兴安岭,即使险些丧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他自己的人生选择,是他勇于向命运挑战的属性,吉人天相,他一次次化险为夷终于撼动了命运的铁门。
     1955年,为了实现当画家的理想,高中毕业的于志学怀揣家里仅有的卖口粮的三十元钱来到哈尔滨。没有住处,就去蹲火车站,没有生活费,就帮人“拉小套”。一天累得筋疲力尽只能挣几角钱,除了买点稀粥和咸菜糊口,还要攒钱买画画用的材料。每天晚上拖着疲乏不堪的身体回到火车站候车室,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候车室画速写,经常被值勤民警当作盲流训斥、责骂,撵来赶去。好几次因画女人速写,被人当作流氓遭人侮辱、谩骂,还把画好的速写本撕得粉碎。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于志学仍挣扎、煎熬、拼搏,直到1960年破格被黑龙江画报社调入任美编,走上了专业美术之路。
     为了立志要表现家乡壮美的冰雪世界,于志学下决心要“寻找一把钥匙,打开北国风光的大门”。他的想法一传出去,就遭到从未间断的攻击、嘲讽和抵制。同事的不屑,好友的劝阻,出版社领导的批评,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参照处处碰壁的摸索,使他身心憔悴。1962年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于志学成了出版社走白专道路的典型,遭到批判,有人扬言要把他开除编辑部队伍,剥夺他的绘画权利。他又面临巨大的压力。

1986年于志学在日本举办个展

        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只能吃豆饼,榆树叶,于志学经常饿得昏过去。一天晚上他正画画时又昏倒了,醒后感到双眼剧烈疼痛。来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不了,让他回去继续观察。回家后,眼病发作越发频繁,一发作起来头好像都要爆裂开,恶心呕吐,只好再次入院治疗。有医生说是由于过度紧张引起的青光眼,有人说是因为过度疲劳引起的动眼神经失调。住进医院,医生首先要求不能看书,要让眼睛充分休息,说再不认真治疗和调理,继续用眼就有失明的可能。于志学躺在床上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想了很多。他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仍在病榻上坚持著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事迹告诉他生活中会有伤心和惆怅,也会有受伤和痛苦,只有坚强的人才能选择坚持不放弃;他想到自己这两年对雪景画的研究没有大的起色,恐怕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个使命,但他还有很多教训,应当把这些教训和感受总结出来,为后人研究留下一点有用的借鉴。如果这样坐以待毙,万一眼疾不能治愈,自己前一段的艺术探索岂不是没有一点意义。想到这里,于志学顾不上医生的劝阻,开始写创作笔记,题目是《没有看到成功的探索》,总结创作冰雪画的经验教训。不能用眼,他就闭着眼睛写,为了避免字迹重叠,他就写一行把纸叠过去一条。就这样,他在坚定信念支撑下,坚持写了五万多字的创作笔记。两三个月过去了,眼痛也不知不觉地好了,医生最后也没搞清楚到底是什么病。
      为了创造新语言,于志学经常要到冰天雪地中体验生活。“文革”前为了了解冰上捕鱼,他来到内蒙古杜尔柏特旗的连环湖深入生活。辽阔无比的冰面上,四周长满了没人深的苇草。捕鱼队用冰穿在冰面上凿成一排排冰窟窿,往里下网,渔网被徐徐送入透明的冰面下。于志学站在一旁,看着一条条鱼儿被收进网里,他不顾天冷冻僵的手指,不停地画着速写,忘记了时间,直到纸上的铅笔线条变得模糊不清时,才觉察天色已晚,空荡荡的冰面这时只剩下他一人。于志学这才想起临行前,捕鱼队队长再三嘱咐他到了冰上,千万不能单独行动,一定记着跟上队伍。这里的狼很多,天黑后成群结队来吃捕鱼时漏下的碎鱼。他赶紧往回走,这才发现他的两只鞋已被下网的冰窟窿里漾出的湖水冻在冰面上。没有办法,他只好掏出削铅笔的小刀,蹲下身来一点点刮鞋子周围的冰。等他好不容易把两只鞋抠出来时,天已经全黑了,冰面起风了,远处隐约传来了狼嗥声。
     在于志学穿过苇塘时,迎面闪出两只狼,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一只蹲下来,另一只狼忽然不见了。于志学知道这是狼惯用的伎俩,是要准备前后夹击。为了防范,他在原地蹲下来,把画夹子摘下。由于慌张,画夹子的带子被芦苇刮开,画纸飞扬起来。蹲着的那只狼,不知这飞出的纸张是何武器,一下子蹿进了苇塘。于志学赶快起身赶路,没走多远,那两只狼又在他行进的前方截住了他。于志学只好把剩下的速写撕成一条儿,间断地向狼扬去,还掏出手电筒,不停地向狼摇晃,终于等到了捕鱼队储队长赶回去救他,才躲过了一劫。

极地所见  68X136 cm  2013年

     “文革”期间,于志学又一次到大兴安岭西北坡体验生活。他和老猎人拉吉米外出打猎,老人告诉他在很远的古莲有一种“美人松”漂亮极了,就像少女披上白纱一样,他就央求拉吉米领他去古莲。他们在汗马附近翻山越岭,穿行林海雪原。拉吉米行动敏捷,在雪原上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健步如飞地奔走,于志学见跟不上拉吉米就自行抄起近道追赶。结果他突然一脚踩空,掉进了雪壳中,积雪一下就把他淹没了,他的身体逐渐往下沉。当时于志学觉得自己这回在劫难逃时,正在下沉的身体不知被什么东西刮住。于志学用手向四周摸索,原来是他画夹子的带子刮在雪壳下斜坡的树枝上。他连忙用手从腰上解下临行前拉吉米交给他的皮犴绳拴在树枝上,克服着活动后明显气短、胸闷的症状,试着拽着树枝上的皮犴绳向上爬。冬天的树枝脆,刚拽几下树枝就发出要断裂的声音,他只好放弃,祈祷拉吉米来救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雪壳中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于志学在黑乎乎的雪壳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传来了拉吉米大声喊他的声音。原来老猎人翻过了一个山头后见他没有跟上,就知道他掉了队,连忙又翻回山顺着脚印回来找,看到了这个大雪坑,根据经验就判断出于志学掉进了雪壳。拉吉米砍下一棵很长的松树,把皮犴绳套在树上一点点往雪壳里送。在他的救助下,于志学爬出了雪壳,脱离了危险。事后,拉吉米对于志学说:“你的命真大!要不是有东西挂住你,你的命就完了。”
       20世纪70年代初,于志学又来到了大兴安岭。经过了漫长的冬季,大兴安岭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结束了几个多月的收集创作素材工作后,想起摄影记者朋友告诉他春天的大兴安岭红毛柳特别美,红得像一片火。他就央求拉吉米一定要带他去看红毛柳。拉吉米说,看红毛柳最好的地方是贝尔茨河的上游,现在是河水开化的时候,有危险。于志学说,驯鹿不是会游泳嘛,拽着驯鹿没关系。拉吉米说驯鹿是会游泳,但是刚开江时有的冰面上还有很厚的冰盖,如果驯鹿落水后,它看不到上方,很容易被冰面的冰封住,俗称“顶锅盖”,那就会被活活闷死在水里。可于志学仍然执意要去,拉吉米有事脱不开身,只好安排他的内弟也是出色猎手的马克西姆陪同于志学一同前往。
      于志学把所有的行囊搭在驯鹿身上之后就上路了。俩人来到贝尔茨河一条支流边上,河面上还结着冰,冰面晶莹透明,只是河边出现了沿流水。马克西姆说:“河水开化了,要跑冰排了,‘宁走封河一尺,不走开河一寸’,还去吗?”于志学说:“要去。”因为他知道如果现在不去,以后还不知有无机会看到。马克西姆嘱咐他过河时要跟住驯鹿,抓紧缰绳,遇到情况也不能撒手。两人走上冰面,冰面顿时发出啪啪爆裂声。走了一会儿只听“扑通”一声,几头驯鹿踩破了冰面掉进了冰河里,于志学也跟着掉进了冰河。他想着马克西姆的话,紧紧抓牢驯鹿的缰绳,抱住驯鹿的脖子。眼见着几头没有鹿角的驯鹿沉到了水下没有出来,而他抓住的这头驯鹿因为有硕大的鹿角卡在冰面上。马克西姆在冰面上一边喊一边解下挂在腰上的犴皮绳,很快就结成一个绳套,把绳套向于志学抱住的这只驯鹿用力抛去,不偏不倚正好套在驯鹿的鹿角上;然后他又迅速向岸边滚去,把犴皮绳拴在树上,抽出猎刀,片刻工夫砍下一棵碗口粗的树,要用它砸开驯鹿前方的冰面。由于距离太远,树干够不上,马克西姆顾不上救其他的驯鹿,大声向于志学喊:“你赶快抓住犴皮绳往岸上爬,千万别松手!”然后,他死命拉紧套在驯鹿角上的犴皮绳往岸上拽。

驯鹿图 138x68 2008年

     因为硕大的驯鹿角和准确的套杆,于志学被救上来了,而十几头驯鹿都“顶锅盖”了。马克西姆很难过,他一边帮于志学脱下沉重的棉衣裤一边用雪搓擦于志学的手脚再点起篝火烘烤于志学的湿棉衣。看着冻得瑟瑟颤抖的于志学,他以为肯定不会再往前走了,没想到于志学见衣服烤干后第一句话就说:“我们接着走,去看红毛柳!”
     于志学身上就是有这么一种精神,做起事情来十分忘我,只要他认定的事,无论花多大的代价也毫不犹豫,甚至不怕牺牲性命。
     冰雪山水画诞生后,于志学成为中国画坛的知名人士,他的付出和努力得到社会的回报,但他仍不满足,为了实现自己“文化反流”的使命,他把触角又从北方伸向了南方冰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要表现南方雪景,他选择了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
      1998年1月,有朋友来电话告知于志学,安徽近日连续降雪,是十年未遇的大雪,黄山的雪景美极了。于志学听后不顾自己正在患肺感染仍在剧烈咳嗽的身体和家人、医生的劝阻,立即趋身赶往合肥。
      由于雪大路滑,不断出现翻车事故,来接他的安徽朋友迟到了八个小时才到达合肥车站。本来按计划早上6点到合肥,正常情况下天黑之前肯定能抵达黄山。因为下雪,直到下午3点多了,才开始从合肥车站出发。道路两旁不时可以看到一辆辆汽车翻倒后横躺竖卧的惨景,竟有三十多辆。司机一边诅咒恶劣的天气,一边小心翼翼地行驶。天越来越黑,路也越来越难走,特别在过桥时,由于桥面的温度比地面的温度要低,桥上的冰冻得很实,加上来往车辆的倾轧,桥面滑得像镜面一样,汽车如履薄冰地行驶,像蜗牛一样爬行。
     汽车来到铜陵长江大桥前,桥上的广播喇叭正在循环播音:“现在正在行驶至铜陵长江大桥,雪后路滑,各位司机要注意保持车距,缓慢行车,注意安全。”铜陵大桥是安徽境内连接长江南北的一座大桥,桥面很长。上了桥后行驶了大约五分钟,前方一辆解放牌大货车,不知何原因突然减速,为了避免同货车相撞,司机紧急向左打轮转舵打算从货车旁绕过去。可是,路面太滑,汽车转弯后方向盘不听使唤,汽车刹不住。司机失声连叫“不好!”就见汽车在桥上左拐右扭,像醉汉一样舞起醉拳来。一会向右,冲到护栏后又被反弹回来向左,冲到左边又被弹回来向右,车子就这样在桥上冲撞护栏的两侧。在“哗啦啦”的剧烈玻璃碎裂声中,汽车仍然收不住,继续在冰面上左右开弓,一直冲出了几十米后才打了几个转停在了护栏旁。待到车子完全停下的时候,由于连续的撞击,车门撞坏了,车里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打不开,直到后来交警驾驶着摩托车来到,几个人合力才把车门撬开。被撞得遍体鳞伤的车身前方二米就是最后一道护栏,下面就是奔流不息的长江。路面上全是被撞得横七竖八、扭曲和断裂的护栏。交警一边做事故记录一边责怪这样的天气这么晚不应该去黄山。他检查了车子后说:“汽车没翻,人没掉到长江里,真是万幸。”
     撞坏的汽车不能继续走了,这时已是晚上10点半了,同行的人异口同声反对再继续往前走,这里离黄山还有170 公里的路程,而且越接近黄山危险越大,因为全是盘山路,天黑、路滑,险中加险。于志学果断告诉朋友,继续找车,一定要继续赶往黄山看雪,不能折返合肥。因为临近春节了,此时不去更没有司机去黄山了,那就错过了十年不遇的黄山雪景。看着朋友犹豫的神情,于志学鼓励他:“别犹豫,要奋斗就要有牺牲,就要付出代价,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怎么能碰到危险和困难就回头呢。”
      直到后半夜3点,终于来到了黄山。果然不虚此行,当他站在雪中的始信峰上俯瞰黄山脚下,面对婀娜多姿、“瑶台雪花数千点”的人间仙境的黄山雪景时,他说到底是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趟黄山来得值!
……
      为了心中的艺术,于志学还有几次这样难以忘怀的危险经历。他总结自己漫长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深深体会到“一个人要想成就点事业,就要准备吃苦,就要接受千锤百炼的磨难,还要有百折不挠、九死一生的精神”。于志学的这段话回答了:为什么同样的社会环境、同样生活在白山黑水、同样想表现前人没有表现过的北国风光,只有于志学一人成功了?除了他特定的个人经历、他超群的艺术观念和自身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力,更重要的是,他那种为了艺术不顾一切甚至不怕付出生命的献身精神。正如大多数人都做不了强人一样,之所以做不了,不是什么外界其他因素,只是自身缺少强人那种不怕困难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有人把它归结为命运,归为天定,这只能是一种不够勇敢不能牺牲的理由和借口,因为命运只会拜倒在不向命运屈服的生活强者脚下,敢于向命运挑战、不怕困难就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百折不挠,九死不悔,使于志学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的不断探索和勇敢顽强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很多人,他也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典范。


本文作者卢平简介

     卢平,1957年生于哈尔滨,祖籍辽宁省盖县。1975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毕业,获医学学士,为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       2002年后转行,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现为冰雪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于志学美术馆研究员,曾著有《中国名画家全集于志学》 《于志学艺术思想研究》 《于志学艺术世界刍议》,主编了《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 《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 《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 《冰雪画教学》、《冰雪画教学Ⅱ》《荒原劲草》 《冰雪缘》 《冰雪恋歌》 《冰雪画派》 《冰雪山水画论2》 《名家笔下的冰雪山水》 《美术人生 于志学》 及多种画集,并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协会动态
王金华: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流变
陈国义:我画冰雪山水画的几点体会
刘仁礼:​浅议黄土高
李卫东:我的新矾墨汉画艺术
刘春华:论雪皴法在冰雪画创作的运
罗丽亚:浅谈中国画的色彩美和冰雪
刘丽焕:浅议对冰雪画矾墨艺术语言
张军:以冰雪画矾墨语言构架抽象绘
学术研究
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
雪染黄山亦有情 于志学画黄山访谈
北疆熔铸的雄健风骨:评于志学的绘
大自然之子——于志学
希什金与于志学 大自然森林的歌手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从于志学的座右铭看他的艺术成就
文光熠熠汇星河——读于志学《雪园
出版著作
于志学发表在媒体封面的肖像和作品
于志学历年出版物
赏月图
圣殿祈祷
极地冰屋
圣灵之光
炊烟初熄
 
友情链接   更多···
Support:www.tmeishi.com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冰雪画派 本站网址:www.zgbxhw.com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冰雪画派》编辑部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于志学艺术园

备案号: 皖ICP备1402234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