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资讯 协会动态 网上展厅 学术研究 出版著作 活动剪影 大事记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冰雪画网 > 于志学:西行归来话丹青
于志学:西行归来话丹青
作者:卢平   文章来源:中国冰雪画派   加入时间2015/12/24 10:32:32

1992年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白色体系创始人于志学冰雪画展”

西行归来话丹青
——访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参加英国关于中国画本质的国际会议
卢平

       得知志学先生已从英国参加“中国画的本质”国际研讨会归来,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前来拜访。
        来到他的画室,我看到桌上、画案上摆满了文件、信件和各类资料,志学先生身着工作装,正在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完全是一副图书资料员的模样。
     “你看,整理文件,装订资料,复信,我样样都干”。他笑着对我说。画坛上的大艺术家,生活中的普通劳动者,这大概称得上是我国艺术家的一种美德和特色吧,我在想。
      很自然地我们谈起了这次英国之行。志学先生激动地说:“紧张,兴奋,有危机感。”

1992年在新加坡文物馆举办“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冰雪画展”


        这次国际会议,我国只邀请三位代表参加,其余二百余人均为国外学者。作为我国山水画家代表的志学先生认为,这次会议的意义不在于会议本身开得如何隆重和生动,主要在于它的影响以及确立了中国画在世界的地位。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对东方文化产生很大的兴趣,首次专门召开世界范围的研究中国画的会议,不能不说是对我们中国艺术家的一个促进。我们古老优秀的民族文化,虽被世界瞩目,但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仍有很深的鸿沟,尤其在中国绘画方面,没有多少英国人能分清大画家齐白石与一个普通年轻画家的区别;也很少有人知道描绘花瓶的花匠到底比李可染低多少个水准。这次会议,是一个起点和信号,它把全世界研究中国绘画的有建树的专家和学者召集在一起,从探讨三千多年来中国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开始,到与西方绘画进行纵观古今的对照,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衔接,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史中的作用。许多学者的发言相当精彩。如德国的菲沙贝特教授的《中国绘画与波斯的关系》、英国苏立文教授的《洋为中用——中国对西方艺术的反应》、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马丁波尔斯的《中国画的独创性》及荷兰的柯拉斯•瑞特比克教授的《中国与欧洲的指画》等论文,其研究的内涵如此之深,范围之广,角度之新,令人感到惊讶。仅从会议的题目来看,就很发人深省。作为中国画最大的实践基地,我们没有提出有关中国画本质这样深刻并富有哲理的问题并召开这样专门的会议,而让西方人捷足先登,作为中国艺术家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另外,西方人研究学问非常讲究实际,不摆花架子,这么大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主持人只有大学教授一人,会场也布置得十分简单。与会者的发言更是开门见山,没有虚词。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1994年英国“中国画本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画本质——中庸之道》宣读,图为翻译在翻译

         我随手翻起志学先生从英国带回的照片,在繁华的街道一角,十几个画家正在为人画肖像,“这些人是留学生吗?”“是的。”“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志学先生忧虑地说:“留学生处境艰难。”
        志学先生向我讲述了在英国遇到的两个留学生的情况。一位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来英国学习古瓷鉴定、修复的留学生,来英前在台湾已很有影响。来英后,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天天打工,给人在院里干杂役。早上4点钟起床,后半夜一两点钟睡觉。还有一位广东的美术学院毕业的留学生,当年立志要大干一番事业,取得显赫的成就。经过两年的努力奋斗,没有实现。为了生计,只好来到社会上,靠搞装修维持生活。这个留学生在分手前万分感慨地对志学先生说:“一个中国人,尤其是艺术家,远离自己的祖国到外面寻发展,并不是一条捷径。在国内的专业画家,有国家提供的经济保障,可以专心进行创作,太应该珍惜了。”
        谈到这里,我不由问起英国画家和西方绘画市场的现况,志学先生沉吟一下说:“ 形形色色,差距悬殊。”
        在英国从事绘画的人不少,大多数生活得比较艰辛。在伦敦的主要街道牛津街,可以看作西方艺术市场的一个缩影。在那里,有两鬓斑白的老画家,用微颤的双手在地上铺展着自己的心血创作,用很低廉的价钱叫卖;稍好一点的画家,一起在富人区租会场,大厅两侧墙壁上挂着充满了英国风格的油画。一个老者坐在摆着鲜花的桌旁。经过询问,才知道这些作品已经摆了一周多了,一件也没有卖出。

1994年英国“中国画本质”国际研讨会上,图为国际著名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发言

       “有地位的画家怎么样?”“有声望的画家,如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年薪惊人,一件作品可高达两三万英镑。在这个国度里,发展是不平衡的。”当我们的话题转到这次国际会议在英国产生什么影响时,志学先生自豪地说:
       “对中国绘画感兴趣的西方人大有人在。”“在这次会议上,看到西方人把中国画研究得如此深入,很出乎我的意料,对我本人提出的中国画的本质的观点,也得到西方人关注。会议结束后的一天,我接受了一位英国达比电讯的女记者芭芭拉•马克斯维妮女士的采访。她懂得中文,我们谈得很放松。她告诉我,她是在报纸上看到这个国际会议消息的。她对中国代表胡东放关于《中国画的黑白体系论》和我本人的发言《中国画的本质——中庸之道》都很感兴趣。她问我:‘欧洲有一种白画,是用白颜料画在纸上的,是否也可以算作黑白体系?和中国画的黑白体系有什么区别?’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西方也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我向她阐明我的中庸观点:中国文化有很多特性,我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中庸,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很多的‘特性’和世界文化都有着的共同的一致性,唯有中庸是中国独有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价值和处世方式,其主旨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精神境界。中庸在中国画的核心体现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的构图讲求平稳、对称和均衡,颜色多为黑色和灰色,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画的本质是中庸之道的观点。女记者又提出:‘那怒气怎么解释?你若画发怒的人或物,是否还是中庸呢?’我说:‘愤怒不是中国画的普遍规律,不是一种本质。’还有记者问我中国画的改革是不是追求西方的绘画效应。我告诉他中国画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太深,因循守旧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画的创新也是在本民族的传统上进行的,符合东方的审美要求。”
        最后,志学先生说,这次国际会议总顾问、世界著名美学家贡布里希教授在开幕词中说了一句话:“古老的中国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作为中国艺术家,他深知中国美术今后的发展任重道远,必须以冷静的头脑、饱满的热情、不懈的努力去迎接21世纪绘画大潮的挑战。


摘自《哈尔滨日报》1994年12月10日

本文作者卢平简介

      卢平,1957年生于哈尔滨,祖籍辽宁省盖县。1975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毕业,获医学学士,为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       2002年后转行,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现为冰雪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于志学美术馆研究员,曾著有《中国名画家全集于志学》 《于志学艺术思想研究》 《于志学艺术世界刍议》,主编了《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 《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 《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 《冰雪画教学》、《冰雪画教学Ⅱ》《荒原劲草》 《冰雪缘》 《冰雪恋歌》 《冰雪画派》 《冰雪山水画论2》 《名家笔下的冰雪山水》 《美术人生 于志学》 及多种画集,并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协会动态
王金华: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流变
陈国义:我画冰雪山水画的几点体会
刘仁礼:​浅议黄土高
李卫东:我的新矾墨汉画艺术
刘春华:论雪皴法在冰雪画创作的运
罗丽亚:浅谈中国画的色彩美和冰雪
刘丽焕:浅议对冰雪画矾墨艺术语言
张军:以冰雪画矾墨语言构架抽象绘
学术研究
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
雪染黄山亦有情 于志学画黄山访谈
北疆熔铸的雄健风骨:评于志学的绘
大自然之子——于志学
希什金与于志学 大自然森林的歌手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从于志学的座右铭看他的艺术成就
文光熠熠汇星河——读于志学《雪园
出版著作
于志学发表在媒体封面的肖像和作品
于志学历年出版物
赏月图
圣殿祈祷
极地冰屋
圣灵之光
炊烟初熄
 
友情链接   更多···
Support:www.tmeishi.com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冰雪画派 本站网址:www.zgbxhw.com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冰雪画派》编辑部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于志学艺术园

备案号: 皖ICP备1402234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