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志学率弟子燕山写生
(卢平 文图)
冰雪山水画创始人、冰雪画派领军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于志学先生5月15日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院高研班学员和北京于志学文化艺术院高研班学员赴燕山写生。

面对郁郁葱葱的青山丘壑,于志学向弟子讲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意义。他从自己自身创造冰雪山水画谈起。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树立为北国风光立传的理想那天起,他创新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脚步都离不开大自然老师。面对舍弃传统雪景画的绘画样式,面临北国千变万化的冰雪物象,没有前人的参照系,每一个冰雪符号的提炼,如雪团、冰凌、雪松、雾凇雪山等,都是无数次去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仔细观察冰雪地貌特征,细微观察,获得大量艺术感受,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一点点进行总结,一遍遍进行实验,才提炼出冰雪山水画的泼白法、重叠法、和雪皴法和排比法等技法和语言。

于志学指导学员,写生时要善于观察生活,要学会取舍。他以自己多年体验生活经验,告诉大家如何进行总结。于志学说观察生活,要注意规律变化,要掌握物象状貌特征。他根据自己观察冰雪大自然时总结的规律启发大家:初春是“山戴白帽地改装”。东北在初春时大地覆盖一层积雪,大地里的雪先化,然后依次为山根、小河开化,最后山上的雪才会溶化,由下向上黑。深秋是“霜打洼地,雪照高山”。由于上冻先在低洼处,然后再渐渐向上蔓延。初冬是“黑土白山两自然”。因为高山气候比平地低,下雪存留时间长,地表的雪先溶化,下黑上白。隆冬是“地披战袍,山跑黑马”。由于地面覆盖的层层积雪,不易融化,就显得比山上白,是下白上黑。为了进一步解析,于志学详细讲解了体验生活要动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为了把雪画好,必须对大自然进行认真的研究。比如画树挂,就要研究什么树有挂,什么树无挂;什么树容易有积雪,什么树少有积雪。树林边缘的树、靠近河岸的杂树、矮树和孤树才有树挂,因为有地气和雾气的作用,而真正的林海中心是红松和落叶松的积雪。边缘地方的树落雪时间短,因为风一吹雪就掉,森林里没风,积雪保留时间就长。落雪最丰满的是塔松,由于叶阔,很容易挂雪”。于志学最后概括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法在哪?法在自然中”。

于志学的现场教学,让大家收获很大。他边进行示范边强调,“画家唯有通过写生才能和自然贴近,和生活贴近。我们面对写生的态度其实就是面对大自然的态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会强烈地感受到我们在画室里无法感受到的激动、兴奋。因为大自然太神奇、太崇高、太令人敬畏,她给你智慧、力量、勇气和灵感,写生既是绘画创作的第一手素材来源,又是艺术创作灵感的催化剂,更是创作不竭的源泉。。
此次写生,同学们感受到于志学老师的创新思想和一丝不苟的写生态度,如此高龄仍不怕辛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艺术精神以及扎实的中国画速写功夫和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大家纷纷表示希望以后能多同导师写生,多多接受导师的教诲。
20160516于京华鲈江亭

于志学率弟子燕山写生

于志学率弟子燕山写生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