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资讯 协会动态 网上展厅 学术研究 出版著作 活动剪影 大事记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冰雪画网 > 《敖鲁古雅之恋》系列连载之:奇乾的诱惑
《敖鲁古雅之恋》系列连载之:奇乾的诱惑
作者:卢平   文章来源:中国冰雪画派   加入时间2020/6/5 9:23:20

锟斤拷锟斤拷山锟斤拷驯鹿    卢平锟斤拷   IMG_0518 (339).JPG

阿龙山的驯鹿    卢平摄


     当于志学说起他的这次行程是要到杜尔伯特泰康的连环湖时,那位记者对于志学说,你既然都能走到连环湖,就应当再猛猛劲往西北走,再去内蒙古的达赉湖看看,正好我们可以同路,做个伴。接着这位记者说他本人虽然还没有去过达赉湖,但是看过关于达赉湖优美风光的照片。“那可是中国的四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克鲁伦河、乌尔逊河的发源地。”


     “克鲁伦河是发源于蒙古肯特山东麓的一条河流,经过呼伦池与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相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那里水域宽阔,有沼泽,还有湿地连接的大草原,还有数不尽的天鹅、大雁和白鹭等珍稀禽类,景色和环境都十分优美,而且相传成吉思汗从小就在这片土地里长大,开始了“一代天骄”叱咤风云的一生。”


锟斤拷野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IMG_8459 (344).JPG

秋野幽踪   汤宽义摄


      听他这么一描述,于志学既十分向往又非常为难。他很想借这次出差的机会再往北走上一程,看看祖国北半部的风光。他自1955年从黑龙江省的肇东来到哈尔滨闯荡,一直到1960年进入黑龙江画报社工作以前,都是在哈尔滨一带奋争。由于特殊的童年经历,他特别热爱祖国北半部原始大自然,认为那里才是他的生命之源,所以凡是和北国大自然有关联的生命和事物都仿佛对他有一种使命般的呼唤,使他兴奋和躁动。


     但是,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单位对外出采访的记者在经费和时间的控制方面非常严格。于志学临出差时的差旅费是经过单位有关部门的领导批准借出来的,而且这个差旅费经过财会部门事先根据大致的出差天数进行过严密核算,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金额,想要从中变通能小有结余再去其它地方,是绝对不可能的。当时于志学自己的工资是49元5角,要养活全家五、六口人,还要购买绘画的工具材料,生活十分拮据,个人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外出的差旅费用,纵然是再想去,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锟斤拷锟斤拷水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JPG

秋韵水流      汤宽义摄


      那位记者见于志学没有回应,以为他动心了,就继续给他鼓气说,“你要是真能下决心和我一起走,我建议我们不如去一个更精彩、更好看的地方,比达赉湖还要美还要迷人,达赉湖以后我们如果想去,还是有条件的,交通也还算方便,但是我说的这个地方,一个人可是很不容易去,交通实在不便,而且很危险,很多地方都没有路,全是原始森林,还可能会遇到狼和蛇,也容易迷路,是一次冒险的旅行。我看你是一个很有想法也很有勇气的年轻人。怎么样,你有没有兴趣?”


     于志学小时候经常和狼打交道,对于有狼群出没的危险情况,早就“富有斗争经验”。于是他便问到底是什么地方那么神奇。记者说那个地方位于中苏边界,那里有一条界河,叫额尔古纳河,在河的右岸有一个叫奇乾的地方,那里有中国一个人数很少的少数民族,叫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分为三支,在奇乾的鄂温克族是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一支,他们是以狩猎和使用驯鹿为生的游猎民族。听说在1950年以前,鄂温克族猎民还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树杆和桦树皮搭的“撮罗子”,没有固定的住所,方圆上千公里的大兴安岭就是他们的粮仓,哪里有猎物,他们就打猎到哪里,大森林就是他们的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给了这个民族很大的关怀,帮助鄂温克猎民在奇乾这个地方成立了鄂温克民族乡,让他们在森林里捕捉到猎物后可以回到这个地方,有一个稳定的生息修整的栖息地。所以在奇乾可以看到狩猎归来的猎人和驯鹿,还有留守的鄂温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鄂温克人住的房子——木刻楞和撮罗子。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乾    卢平锟斤拷IMG_8028 (136).jpg

神秘奇乾    卢平摄


     于志学自从在黑龙江画报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以来,有条件阅览很多画报。当时最流行的是前苏联的《星火杂志》画报。在那上面他多次看到过在冰天雪地里奔跑的驯鹿和使鹿人。也可能和北国的生活经历有关,他马上喜爱上这种憨头憨脑的四不像动物。现在听说在我们自己国家的边陲北疆,也有一个这样的民族和驯鹿,于志学内心深处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触动。他一激动,就把原来担心不按规定外出回单位肯定要挨批评的种种顾虑抛到九霄云外。他带着担心的口吻对那位记者说,“我太想去你说的这个叫奇乾的地方,我真的对鄂温克民族和驯鹿很有兴趣。可是我没有一点多余的钱,什么东西也没多带,就这么和你走,能行吗?”那位同志说“别的你不用管,只要你真的想去,我就想办法让我们多搭上几趟森林拉木材的车,能多坐一段是一段,反正一个人是坐,两个人也是坐。至于吃饭,我一个人是吃,两人也是吃,咱俩就都克服一点,只要你不怕吃苦,不怕遇到危险就行。”他说完还特意拍着于志学的肩膀补充了一句,“你别忘了我们可都是‘跑车板’的,我在这一带也算顶上半个地头蛇了,这点问题难不倒我,现在就看你的决心了。”


     26岁的于志学来黑龙江画报社工作一年多来,满腔热情,一直想要创造机会到祖国各地多走走看看。这次第一次出远门,就偶然结识到这么一位大气豁达的同行,而且还提出了这么有诱惑力的建议,他的心情格外喜悦:“你能领我去,我绝不动摇,不管多大困难,我都能克服,我什么苦都能吃,我们说话算话。我们现在先到连环湖,然后我就跟你走,我们一起去奇乾。”


      达成了共识,两人都很兴奋。那位记者从自己书包里拿出一瓶白酒,倒进于志学的水壶里一些,他举着酒瓶说:“为了我们决定的英明和行程的顺利,干杯!”趁着酒性,于志学连忙问那位内蒙记者,“你怎么这么了解鄂温克民族?你去过奇乾吗?你见过驯鹿吗?你见过鄂温克人吗?”那位记者摇着头说,他还没有机会去奇乾,虽然一直想要去,因为单位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任务。“这次我不能再犹豫了,正好咱俩还是个伴儿。就是去奇乾的路不好走,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那里其实就是鄂温克猎人打猎的大猎场,一般人很少知道,也找不到,要是一个人单独行动去很危险。因为鄂温克这个民族是游猎民族,靠打猎为生。他们的枪法很准,连八岁的孩子都有一手好枪法。他们讲自己民族的语言,汉族和他们之间语言不能沟通,他们对我们也不了解,所以在没有响导带路的情况下冒然闯去,要是碰到野兽或是和鄂温克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是很麻烦的。”那位记者解释说。


      接着他又告诉于志学,他一直都非常关注鄂温克民族的动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开始重视民族问题,也非常关心鄂温克。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料,从1953年起,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就组织进行了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在五十年代后期,以吕光天等为首的学者开始对额尔古纳旗奇乾地区的使鹿鄂温克人进行田野调查,已经发表了使鹿鄂温克人的调查报告,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鄂温克组还拍摄了《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纪录片。他在内蒙古出版社当了多年记者和编辑,十分了解这些情况。


       两人在火车上越谈兴致越浓,不知不觉到了泰康。两人下了车,站在路边等待过路车捎脚去连环湖。那个年代,因为交通不便,出门上路经常要“搭脚”。通常都是拖拉机、蹦蹦车、牛车或者马车;如果进了林区,还有运送木材的大卡车。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非常好,人都十分质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真情,就是未曾谋面的人也是如此,所以在大荒原上即使不认识也可以顺利截车。一般来说,看到有人在道边等车,无论是司机还是车老板都会主动与人为善地停下来,为等车人行个方便而且不要任何报酬,仿佛天经地义一样,没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而且那时的双方都是互相充满着信任,很少听说谁谁因为捎脚与人发生了不愉快或者有什么勒索客人的事件。


      两人等了大约四十多分钟,等来一辆农机车,坐车到了连环湖。来之前于志学是准备先到这一地区摸底儿,提前收集一些黑龙江人冬日冰上打鱼的习俗素材,进行年画的构思准备,等到了年底冬季时再来一趟,在捕鱼现场亲身体验冰上捕鱼的壮观场面。


      进入了秋季,杜尔伯特金色的草原、蓝色的天空、多彩的树木和点缀其间的牛羊,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深深吸引了两个人。尤其是连环湖被周围的草原掩映,众多条河流镶嵌其中,沿岸的草木和芦苇在霞光映照下,金灿灿,黄橙橙,一阵清风吹拂而过,带出阵阵苇浪。一大片芦苇在轻快舒缓的风力推动下,井然有序地从前向后缓缓倒下,再以优美典雅的姿态逐一地散开,然后再欢快活泼地一点点直起腰来,展示着自己的风彩,很像被人打开的一把巨大扇子。清澈的湖面上随处可以看到群鱼追逐涌起的阵阵涟漪,真是水鸟鸣唱,欢快飞翔,好一片壮丽神奇的湿地景观。


      于志学看着湖水心生感慨,大自然就是美,可遗憾的不是在冬季,没有雪,看不到冬天捕鱼的场面。那位内蒙同行的记者对于志学说,“你现在看到连环湖就感到美不可言,你要是再往北走,再看到额尔古纳河,再看到奇乾,你会更加惊叹,你绝对会流连忘返。所以,想要看美景就得和我一起向北走。”


      后来于志学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总是十分感慨:“冥冥之中我就好像与敖鲁古雅鄂温克和驯鹿天生有缘。说起那次去奇乾真是梦幻一样。当时人的头脑就那么简单,那么执着,那么不顾一切,完全不计后果。遇到困难怎么办?遇到野兽怎么办?没有钱、没有熟人、没有交通工具、没有路怎么办?也没有考虑太多就上路了。可能这就是我的宿命——注定和鄂温克民族发生关联。”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于志学当年之所以能义无反顾去奇乾,与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原先在社会上闯荡的“野性”还没有完全“收敛”有关。虽然之前他也曾在哈尔滨东方美术学校担任一年多的美术教师,但东方美术学校是私立学校,条条框框不那么严格,自由的时间相对比较多。所以刚刚迈进画报社事业单位的门槛的于志学,脑子里一些体制内的规章制度对他的约束力有限,他还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因此,当他在火车上听到那位记者对他大讲特讲奇乾和驯鹿时,正好和他要为北国风光立传的理想相吻合,所以他能够冲动和激动,当下拍板要和这位记者继续北上。也就是说,当时这种现实情景和他的心境达到了主客观的高度统一,促成了于志学前往奇乾,也促成了于志学与敖鲁古雅鄂温克与驯鹿的一生情缘。(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协会动态
王金华: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流变
陈国义:我画冰雪山水画的几点体会
刘仁礼:​浅议黄土高
李卫东:我的新矾墨汉画艺术
刘春华:论雪皴法在冰雪画创作的运
罗丽亚:浅谈中国画的色彩美和冰雪
刘丽焕:浅议对冰雪画矾墨艺术语言
张军:以冰雪画矾墨语言构架抽象绘
学术研究
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
雪染黄山亦有情 于志学画黄山访谈
北疆熔铸的雄健风骨:评于志学的绘
大自然之子——于志学
希什金与于志学 大自然森林的歌手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从于志学的座右铭看他的艺术成就
文光熠熠汇星河——读于志学《雪园
出版著作
于志学发表在媒体封面的肖像和作品
于志学历年出版物
赏月图
圣殿祈祷
极地冰屋
圣灵之光
炊烟初熄
 
友情链接   更多···
Support:www.tmeishi.com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冰雪画派 本站网址:www.zgbxhw.com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冰雪画派》编辑部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于志学艺术园

备案号: 皖ICP备1402234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