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资讯 协会动态 网上展厅 学术研究 出版著作 活动剪影 大事记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冰雪画网 > 《敖鲁古雅之恋》系列连载之:额尔古纳河边的震撼
《敖鲁古雅之恋》系列连载之:额尔古纳河边的震撼
作者:卢平 文   文章来源:中国冰雪画派   加入时间2020/6/11 9:30:49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珊锟街拷锟角�    锟接猴拷锟斤拷锟斤拷锟角琠MG_6616 (61).JPG

额尔古纳河之奇乾    加宏杰摄奇乾


      一到奇乾,于志学马上被这里奇特的地理环境和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迷住了。这里地处额尔古纳河的右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森林密布,水草丰美。东面是巍巍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密林深处,大树遮天蔽日,河的左畔是松柏覆盖的外兴安岭山脉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隔着额尔古纳界河与苏联相望。


     于志学沿着额尔古纳河畔,穿过茂密的树林走向村口。林子里的柞树叶颜色开始变深泛出红褐色,夹杂着白桦树和一些绿色的针叶,颜色极为好看和谐。


     奇乾的小村落全是土路,平坦开阔,路两旁几乎全都是“木刻楞”的建筑,古朴原始,没有喧哗,静谧安祥。真是一份大自然特别惠赐的宝地。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片世外桃园。


锟斤拷锟铰克的好干诧拷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志学锟斤拷  5 (1).jpg

鄂温克的好干部何林   于志学摄


     走进村庄,村里大约有二十几户人家,都是木刻楞小屋和零散的撮罗子。木刻楞是生活在高寒地区俄罗斯民族的独创,也是俄罗斯民族典型的民居,是用手斧刻出有楞有角、规范整齐的原木刻槽,相互咬合叠罗而组成的木质房屋。原木的直径一般都在20厘米以上,粗的还有40多厘米。每栋房子的原木粗细都是一样,原木之间还夹着一些毛茸茸的苔藓,以保证木刻楞的坚固、保暖和耐用。房子的屋脊是用松木劈成的板子铺的,不是使用锯破开的。这样的木刻楞在中东铁路沿线到处可见。因为这种木屋,冬暖夏凉,结实耐用。奇乾村里的木刻楞房前还有白桦木圈成的院落,上面挂着桦皮船,有的晾晒着兽皮。


     于志学随意走进一家木刻楞,里面的女主人面孔有俄罗斯人的特征,高鼻梁、深眼窝,黄头发,一定是有俄罗斯血统的鄂温克人。看于志学像是从远方来的,她很热情地招呼他,请他坐下。于志学用眼扫一下屋里的东西,从四壁到房顶,再到地板、桌椅和床,全是木头做的,感到很亲切。屋里桌子上还有桦树皮做的杯子,小盒等器皿,看出鄂温克人有使用桦树皮做器皿的习惯和手艺。

锟斤拷乾锟接憋拷     卢平锟斤拷IMG_8028 (325).JPG

奇乾河边     卢平摄


      女主人像俄罗斯人一样,头上戴着俄罗斯方巾,身上穿着印有花纹的衣服和裙子。屋里还有一位女孩,非常漂亮,肤色白皙,眼窝内陷,眼睛很大,像俄罗斯人一样;另一位男孩则颧骨较高、眼睛较细,头发是黑色的,带有一些蒙古族特征。女主人和孩子们说着鄂温克语言,但于志学听出了还加带几句俄语。因为于志学在中学学过俄语,还和俄文教师索科洛夫有过密切接触,听得懂她说的“你好,吃肉,喝水”等简单用语。她又和孩子们说了一会儿话,于志学完全听不懂了,但从她们微笑的表情看出这里的主人好客和这里的民风淳朴。


      语言不通,不能深入交流,于志学很快告辞了,一个人在村里转悠。前面过来一位鄂温克妇女,体格健壮,宽宽的额头,凸起的颧骨,头上包一块紫花头巾,手里牵着一头驯鹿迎面走来。于志学眼睛一亮,他在《星火杂志》看过驯鹿的照片,但是看到自然界中的驯鹿实物,还是第一次。驯鹿的头像马,角像鹿,身体像驴,蹄子像牛,真是汉族人说的“四不像”。只见那驯鹿温温顺顺乖乖被主人牵着,虽然长得很粗壮结实,还有高大的鹿甲,但它的眼神温柔,一点不让人感到凶猛和畏惧。但是由于不了解驯鹿的自然习性,于志学也没敢冒然靠近它,隔着几米观察驯鹿的形体和举动,直到看它没有什么攻击行为,才慢慢走到近前。驯鹿见到生人也不慌张,眼睛睁得很大,打量这位远方的不速之客。


360锟斤拷图20200611092249364.jpg

月吐秀岭   汤宽义摄


      那位妇女等于志学端详了半天驯鹿后,冲他友好地一笑,向前走了。于志学跟在后面,看着她走进了一个小供销社。只见她先把驯鹿的缰绳栓到了供销社栅栏的外面,进了屋子,于志学也跟着走了进去。


      屋子里不大,摆满了鹿茸、各种动物皮子、药品、酒、盐、糖果、茶、肥皂和子弹等物品。不一会儿,女人用桦皮篓装上了酒、茶、方糖块和盐,从供销社里出来。她把桦皮篓搭到驯鹿的背上,解开驯鹿的缰绳离去。这是除了家畜马、牛、骡、驴以外,于志学第一次看到其他动物也能搭载人的负荷,成为交通工具。他感到惊奇。一抬眼看到前边的房子外面挂着“奇乾乡小学校”的大牌子,他有了主意,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他想到学校里找个人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肯定没错。学校里的人肯定会讲汉语,于是他走进了奇乾乡小学。


      一位汉族模样的教师接待了他。于志学拿出记者证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想要了解一下鄂温克民族和奇乾的情况。那位同志很热情,因为从外面来这里的人极少。从他的介绍中于志学得知,在奇乾居住的鄂温克猎民从几百年前有了,他们在额尔古纳河流域一带游猎,每年都是在森林里四处游荡打猎,一年从山上下来几次,住在珠尔干河畔。到了清代的光绪年间,清政府在奇乾村设置了珠尔干河的总卡伦。卡伦就是清朝特设的一种防御、管理的小哨所,管理当时边疆社会治安、生产建设和物质资源等。后来额尔古纳河下游和黑龙江的上游发现了金矿,大批俄罗斯人开始不断进入中国境内。额尔古纳河左岸的苏联,有个叫乌启罗夫的村子,那个村里几百个俄国人也跑到额尔古纳河右岸这边清政府管辖的珠尔干屯居住。这些俄罗斯移民来中国以后,仍然沿用对岸村名,把中国的珠尔干屯称做乌启罗夫。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商人进入了中国这边的猎区,与鄂温克人用猎物换取生活用品,使鄂温克猎民的生产工具得到了改善,由火器代替了原始落后笨重的弓箭和扎枪。到了二十世纪以后又有了燧石枪,别力弹壳枪,一直到后来的连珠枪、套筒枪、七九枪、等。


360锟斤拷图20200611092357041.jpg


坐忘炊烟   汤宽义摄


      在1921年的民国10年,乌启罗夫改名为奇乾县,解放后改为奇乾乡。政府为了关怀鄂温克民族,在1950年成立了奇乾供销合作社,收购鄂温克猎人的皮张、鹿茸等产品,提供给猎民枪支、子弹、铁锅、火柴、食盐、布匹、粮食、烟酒、糖茶等物品。


     1952年党和政府又在奇乾为鄂温克人建立了民族小学,成立了卫生所。政府动员猎民在乡里固定地方定居。开始猎民不适应,村里只有1—2户,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才渐渐有了人气。到了1958年,政府在奇乾成立了鄂温克民族乡政府,鄂温克猎民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政权。


      见于志学还没听够,那位同志诚恳地说“这样吧,我给你找一位鄂温克本族的老师,他会说汉语,让他再给你好好介绍一下,你想要了解更多方面的鄂温克民族情况,可以问他。”


      不一会,那位男同志领来一位中等个头、很瘦的鄂温克小伙子,介绍说这位老师叫何林,出生在大兴安岭贝尔茨河一带,从小在山里打猎,是鄂温克猎民。后来在奇乾小学学习,现在是奇乾小学的老师。当时于志学并没有记住那位鄂温克教师的名字,在十多年之后,他在满归乡又见到了何林,才回忆起他就是当时奇乾小学校的那位教师。何林是位热心厚道的鄂温克青年,他一听于志学是记者,想要了解鄂温克民族,非常高兴,热情地向于志学谈起鄂温克民族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奇乾的鄂温克民族来到黑龙江流域以后,终年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打猎。鄂温克的意思就是“住在大山中的人们”。鄂温克族分为几支,解放后经过民族识别,统称为“鄂温克族”。在奇乾的鄂温克族是游猎民族,不搞农耕,也不搞畜牧业,是属于雅库特支的使鹿鄂温克,是政府允许的持枪打猎的少数民族。由于使鹿鄂温克与从事半农半猎、畜牧业生产的其他鄂温克人不同,因此也被称为鄂温克猎民。除了打猎以外,鄂温克猎民最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驯鹿,驯鹿走到哪,鄂温克猎人就会跟到哪。1958年奇乾乡的成立,就体现了政府对鄂温克猎民的一直关心,为了让猎民定有所居,从1959年国家拨了很多定居款,在奇乾盖起了30间木刻楞房,保证鄂温克猎民继续沿袭传统使鹿的游猎生活。


      听到这里,于志学不解地问,“为什么鄂温克人对驯鹿这么依赖?为什么不是依赖老百姓家里的马、牛、驴等动物。”何林解释说,一是因为驯鹿这个动物一年四季都是自己在林子里采食不需要人工喂养。在春、夏、秋三季里,驯鹿可以吃林子里的青草、嫩枝条、野菜、蘑菇,只有冬天才需要吃苔藓。苔藓这种东西只有在寒带地区才能生长。大兴安岭的西北坡和北坡林木茂盛,苔藓和鲜蘑遍地都是,十分丰富,是驯鹿的天然森林粮仓,这是鄂温克猎民从祖辈开始久留在大兴安的重要原因。第二是驯鹿是非常温顺的动物,很听话,人可以任意使换。猎民常年在外面打猎,打中的猎物要通过驯鹿的负载才能穿过山林,越过沼泽驼运回“家”来。如果没有驯鹿这个运载工具,运输物品要穿山越岭很艰难,驯鹿是一个运输的好帮手。另外鄂温克猎民游猎的特点,是一个地方猎物没有了,就要到另一个地方寻找,这样就要经常搬家,一年要搬很多次。驯鹿作为鄂温克猎民的交通工具,帮他们搬迁。搬迁时,驯鹿不仅负载着猎民的吃、穿、用的东西,那些妇女、孩子以及年老体弱的人还要骑乘它,所以自古以来驯鹿就有“仁兽”的美称。而且由于鄂温克猎民游猎的大兴安岭西北坡和北坡,属于高寒地区,是中国最冷的地方,一年的冰霜期可达8 个月,山上大部分时间不长草。如果饲养马和牛以及毛驴这些农耕动物,到了冬季这些马、牛和驴不是饿死,就是冻死,所以不能养马。而且夏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马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马在森林跑不开,林子太密,人走都要用砍刀开路,还得弓着背,手攀脚登,人还得牵着马钻树林,走塔头,都很不方便。所以大兴安岭西北坡和北坡几乎没有马。但是驯鹿就不同了,驯鹿是走塔头,钻树林的能手,还不用草料随时伺候,还能驮载重物,所以鄂温克猎民离不开驯鹿。当然这还不算驯鹿全身上下都是宝:皮毛可以缝制皮衣御寒;茸角、鹿筋、鹿鞭、鹿血、鹿胎是名贵中药;鹿奶是鄂温克人最喜欢的乳品;鹿肉营养丰富是鄂温克人的最爱。所以鄂温克人认为驯鹿是神赐予的最好宝物。


      何林的这一番话,让于志学恍然大悟,更加对驯鹿有了好感。他接着又问,奇乾既然叫“鄂温克民族乡”,为什么没有看到更多的猎人和驯鹿呢。何林解释说,奇乾鄂温克民族乡是1958年才成立。虽然叫“乡”,但鄂温克猎民传统的游猎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大部分猎民仍然长时间游猎山林。村子里大部分猎民都在离奇乾很远的地方打猎,只有少数的鄂温克人留守在这里。看着于志学有点失望的表情,何林接着说“你要是对我们民族有兴趣,欢迎你下次到山里去,到猎民点去,那才能真正体验他们的生活和劳动。”


      告别了何林,于志学心里仍处在鄂温克猎民和驯鹿为他带来的完全不同认知和新鲜感之中。他信步走到额尔古纳河边,傍晚的夕阳染红了整个河面。一个穿着鹿皮外衣,戴着狍皮帽子的鄂温克少年,正与岸边的一头驯鹿和一只小狗玩耍。不一会儿,一位看上去约有50几岁的鄂温克猎人,把掩藏在河边草丛中的一条桦皮船拽了出来,推到河水边上。戴狍皮帽子的鄂温克少年和那只小狗跳到了船上。猎人见孩子和猎犬都上了船,自己也跳上去。孩子和猎犬蹲在船头玩耍,猎人划着桦皮船离了岸。


     桦皮船很轻,吃水很浅,划起来响动不大。望着桦皮船微微摇摆着向远处驶去,小小的船只在红彤彤的河面映照下,猎人的身影和孩子以及猎犬的身影形成了三块红色雕塑般的剪影。


      这一瞬间,让于志学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于志学第一次对人、自然、鄂温克猎民以及驯鹿之间的和谐关系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震撼。他从奇乾、从鄂温克、从驯鹿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绘画的希望。(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协会动态
王金华: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流变
陈国义:我画冰雪山水画的几点体会
刘仁礼:​浅议黄土高
李卫东:我的新矾墨汉画艺术
刘春华:论雪皴法在冰雪画创作的运
罗丽亚:浅谈中国画的色彩美和冰雪
刘丽焕:浅议对冰雪画矾墨艺术语言
张军:以冰雪画矾墨语言构架抽象绘
学术研究
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
雪染黄山亦有情 于志学画黄山访谈
北疆熔铸的雄健风骨:评于志学的绘
大自然之子——于志学
希什金与于志学 大自然森林的歌手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从于志学的座右铭看他的艺术成就
文光熠熠汇星河——读于志学《雪园
出版著作
于志学发表在媒体封面的肖像和作品
于志学历年出版物
赏月图
圣殿祈祷
极地冰屋
圣灵之光
炊烟初熄
 
友情链接   更多···
Support:www.tmeishi.com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冰雪画派 本站网址:www.zgbxhw.com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冰雪画派》编辑部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于志学艺术园

备案号: 皖ICP备1402234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