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于志学看望根河敖乡敬老院老人 卢平摄
三十五年后重返敖鲁古雅
二〇〇七年八月,为了了解大兴安岭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告别狩猎生活,进行生态移民迁到根河定居四周年之后的生活状态,我又回到了离别三十五年的敖鲁古雅。

于志学边咀嚼着玛利亚索烤的列巴边与她和芭拉杰伊交谈 卢平摄

于志学在敖鲁古雅写生 卢平摄
一提起敖鲁古雅鄂温克,我就有说不完的话。从我四十六年前第一次踏上额尔古纳河畔的奇乾鄂温克乡猎民点开始,就和这个民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形态,吃的是狍子、灰鼠子等兽肉,穿的是犴皮、驯鹿皮等兽衣,用的生产工具是自己打制的铲刀和砍刀,就连缝纫兽皮衣服的缝针都是用兽骨磨制的,缝线就是犴和驯鹿的筋丝,非常抗磨耐用。他们一年四季住的房子,是用松树围成、用桦树皮搭成的“撮罗子”。它们以游猎为生,动物跑到哪,他们的家就迁到哪。大兴安岭北坡是高寒地区,奇寒无比,冬天要占一年中的八个多月。没有草,马不能上山。然而大自然奇妙的是,她为鄂温克人配备了天然的运输工具——驯鹿。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区的野生动物,不吃草,只吃苔藓和蘑菇,寒冷潮湿的大兴安岭北坡最适合它们的生长。驯鹿又天生性情温顺,古人就称其为“仁兽”,现代人则叫它“森林之舟”。驯鹿是鄂温克族人最好的伙伴,所有需要搬迁、运载的活计都由驯鹿来完成。大森林里与自然为伍的生活,使鄂温克人生性豪爽、粗犷,心地单纯、善良,与他们长期朝夕相伴后,你就会永远无法忘记那段共同的岁月。

于志学在根河敖乡新村 卢平摄

于志学在满归17公里敖乡旧址 卢平摄
当北京飞往海拉尔的飞机一腾空,我心里马上就涌起一种几十年魂牵梦萦的思念和即将相见的亢奋感。过去的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浮现,阔别三十多年了,现在结束狩猎生活的他们还会给我带来哪些惊喜和改变?(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