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8月于志学慰问敖乡养老院 孙振山摄
慰问根河养老院百岁老人
得知根河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养老院还有102岁高龄的玛利亚布等老人,于志学提议到养老院去看看,为孤寡老人送去爱心和温暖。
初秋的根河,天清气朗,于志学来到了养老院。养老院位于根河新敖乡猎民新居不远处,是政府所办的公益福利院。为了解决鄂温克猎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从养老院创办一开始就秉持着敬老、爱老、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在这里有人专门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敖乡养老院102岁玛利雅布老人 卢平摄
走进养老院里面的院子,空间还不算小,但缺少生机。于志学等人卸下为老人准备的慰问品,来到老人居住的房间。
养老院里,住着二女二男四位鄂温克鳏寡孤独老人,在这里相依为命,安度晚年。可能是老人的房间还缺少一些相应的家具,衣服等物品随意堆放在床上和屋里,有些凌乱,看来养老院里的生活条件还需要改进。房间很安静,安静得只能听到一行人进屋的脚步声和呼吸声,想来老人们在这里生活也很寂寞。
两位女性老人是养老院的年长者,除了今年102岁的玛利亚布老人,还有她的妹妹,97岁的巴莎。老姐俩同住一个房间,靠墙的一面安放了两张单人床。玛利亚布老人的面孔酷似俄罗斯人,头上戴一条酱黄色底儿印着紫红色玫瑰花图案的方巾,身着深咖啡色暗格图案的呢子外衣,下面穿一条墨绿色暗花裙子包着里面的深色裤子。放下猎枪的鄂温克猎民的服装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平时穿着和汉族一样,尤其是小孩和年轻人更无丝毫区别,只有在一些民族节日时他们才会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而在养老院里和山上的老年妇女,她们一生的衣着习惯很难改变,才能看到她们平素受俄罗斯影响的穿戴。

于志学慰问敖乡养老院鄂温克老人 卢平摄
于志学上前一步,紧紧握住玛利亚布老人的手,嘘寒问暖。老人的眼睛和耳朵都有毛病,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但真挚的情感是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她从于志学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对自己真诚的关心和敬意,这样真挚的眼神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化为一股爱的溪流,滋润着老人的心田,玛利亚布老人的脸上慢慢绽放了笑容。
在一位五十岁左右的鄂温克妇女的翻译下,于志学十分愉快地和玛利亚布老人攀谈,并拿出自己三十六年前拍摄的敖鲁古雅老照片让她观看。可能是老照片里的什么情景触动了老人脑海中潜藏的那些久远的记忆,她时而微笑,时而沉思不语,那双略显暗淡的眼神,时而泛起一种明亮的光芒。大概这些老照片唤起了她年轻时代美好时光的记忆。
看得出玛利亚布老人虽然很疲劳,可还是一直倾听大家的对话。显然,于志学等一行人的到来,和她们谈谈心,聊聊过去生活上的一些事情,还是令她们很高兴的。
走出玛利亚布的房间,敲门走进另一间,住着格力士和玛嘎拉各老人,房间依然有些凌乱。那位鄂温克妇女把于志学带来的慰问品分发给他们。

于志学在鄂温克养老院为老人画速写卢平摄
和老人们道别后,于志学等人轻轻走出了院子。大家谁都没有说话,但心里有些凄凉和压抑。他们今后的寂寞如何排解,人的老年就这样度过吗?望着养老院的房子,想着这里住的每一位老人身上都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他们年轻的时候也都是勇敢骁战的小伙和貌美如花的姑娘,到了老年生活便是这个样子,毫无生机,不免悲凉。当然这不仅是鄂温克民族,也是所有的人在衰老之后的悲哀,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只不过对这些老人来说,从出生直到年老以前,都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大森林,现在他们老了,没有生活能力,一下受到束缚,这种失落一定会比城市人更为强烈吧。而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把他们从依赖山林的原始生活引向了现代文明,作为第一批住进鄂温克养老院的老人,他们既是历史演变的见证者,看到了时光在改变着一切,又是国家对鄂温克猎民老有所养的受惠者,内心也会感到十分欣慰吧。
真希望养老院老人的脸上有更多发自内心的笑容。(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