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资讯 协会动态 网上展厅 学术研究 出版著作 活动剪影 大事记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冰雪画网 > 《于志学冰雪画派艺术研究》:​冰雪的味道
《于志学冰雪画派艺术研究》:​冰雪的味道
作者:杨豪良 著   文章来源:中国冰雪画派   加入时间2021/4/6 9:17:27

杨豪良 著


《于志学冰雪画派艺术研究》连载之二

B021-022(到此).jpg

(现藏于黑龙江群力美术馆)

冰雪的味道


      “我立志要在有生之年为北国风光立传,要填补传统上没有北方大气势的雪景画空白,填补前人没有画过冰的空白。”[ 于志学:《无悔人生》,郭怡孮主编、满维起执行主编:《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北京:华艺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是什么吸引了于志学对北国冰雪死心塌地地深入研究,并且要锻造一把打开北国风光的钥匙为北国冰雪世界立传?“在一片洁白的大地上,柳树妈妈浑身的枝条挂满银霜,如同大海中的珊瑚一样,随风摇舞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那响声与落满枝头的鸟鸣声交融在一起,汇成一曲春天的颂歌。这一情景,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我当时的幼小心灵,被这种神奇的美丽深深打动,心里萌发出将来长大了一定要把柳树妈妈美丽动人的形象描绘出来的愿望。”[ 于志学:《无悔人生》,郭怡孮主编、满维起执行主编:《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北京:华艺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常常成为其日后奋斗的一个重要原因和力量之源,于志学的书房命名为“柳源斋”就是一个重要注脚。实际上,于志学幼小的心灵被打动和他要为描绘柳树妈妈的雪中之美,都是因为冰雪给他带来的深刻感悟,这些都源于冰雪世界的特有味道。而这种特有的味道常常是中国人欣赏书画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无论是鉴赏家、评论家,还是老百姓都好像品尝一道菜似的去“咂摸”书画作品的味道,“澄怀味象”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品赏书画作品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明显地表现为“味道”原则。我以为,“咂摸”所形成的经验可以称之为中国文艺的“味道原则”,比如我们在书画欣赏中经常会说“这幅作品很有味道”,也就是说我们常在不自觉中都是通过“品味”的方式进行书画欣赏。“当‘味’的概念经过长时间衍化,被引入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之后,就成了一个富有东方特色的审美概念了。……中国的‘品’的理论,正是从‘味’的理论引发升华出来的。”[ 蒲震元著:《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8页。]并且,“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味’的审美理论,经过司空图的高峰之后便渐渐回落,回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味’的分化与合流。‘味’作为一个主打概念悄然失去了其在审美批评中的主角身份,代之以兴趣、意趣、神韵和格调等。”[ 胡经之 李建著:《中国古典文艺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428页。]其实“兴趣、意趣、神韵和格调”等也是一种味,是更富有审美意义之味。“有味道”也是人们见到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后的第一反应,那么,冰雪的味道是什么呢?

b011-012.jpg(现藏于黑龙江群力美术馆)


     一般而言,冰雪是寒冷地带的特产,因为只有在0℃或0℃以下时候,才会出现冰雪。因此,在温暖的地带一般是见不到冰雪的。冰雪是白色的精灵,人们也常以银色世界来指称冰雪世界。而我却更愿意用银色帝国来指称于志学所开创的冰雪画法和冰雪画派,因为在艺术创作中,他们成了冰雪世界的真正主人,他们让冰雪冷峻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赋予了冰雪世界博大而静谧的情怀。我们知道,当温度处于0℃或0℃以下时候,我们都会感到寒冷。正因为如此,冰天雪地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感官刺激就是“冷”。前文有述,中国的艺术就是一种“味道”的艺术,既然“冷”是冰雪的特质,那么“冷”也就成了冰雪的特有味道。当然,冰雪山水画中的“冷”味道并不是那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冷冰冰,而是希望人们关注冰雪世界和冰雪文化的一种呼唤。因为在冰雪山水画那里“冷”不只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温度、情感的感觉,除了“冷”字表面上的清冷、寒冷、冷酷等含义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哲学意蕴,更有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冷”是对生命进行自然选择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意味着汰劣存良;“冷”是过滤世间杂陈的净化剂,意味着留下纯洁而剔除杂质;“冷”是储存生命的缓释剂,它可延缓生命的代谢,储藏新的希望;“冷”散发着清幽、凉爽的气息,让人理性而淡然,成为凝固人间纷争的理想之国。那么什么是冷文化?“‘冷文化’是2001年于志学提出的,‘冷文化’定义应泛指人类面对寒冷的生态环境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于志学把这种由于气候感受不同而形成的寒冷的文化特征现象,概括总结为‘冷文化’。其特点是粗犷、洪荒、奔放、豪迈。”[ 卢平:《匠心独运 开宗立派——<冰雪画派>刍议》,《美术报》2011年4月30日第9版。]冰雪绘画和冰雪画派都是冷文化在美术领域的诠释和表达,是对冰雪世界的壮阔、粗犷、崇高之美的审美境界的表现。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去咀嚼“冷”的话,“冷”就具有了净化心灵、储存生命、凝固喧嚣、升华精神、孕育未来的巨大作用,这也是一种通感和移情的结果。冷文化是一种由“寒”意而生发开来的属性范畴,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属性的反映。在人类生存的这个宇宙世界里,大概“冷”是一个主调,尽管有太阳等,但宇宙却是寒冷的,要不然我们的宇航员要穿保暖性极好的宇航服呢?而人类也是孤独的,因为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发现和人类具有相似性的其他生物类群的存在,这种孤独往往与“寒冷”感觉相关联。所以,冷文化应该是最值得人们研究的文化样式。这就使得冰雪文化和因冰雪文化而衍生出来的相关存在愈发引入品味。


B013-014.jpg

(现藏于黑龙江群力美术馆)


冷文化的提出缘于冰雪山水画的诞生,随之而来的关于冷文化的探讨变得如火如荼,这就使得关于“冷”的认知变得越来越耐人寻味,或者说是越研究觉得越有味。与此同时,咀嚼冷文化味道的过程中,又促进了人们对“热文化”的思考。在过去没有将北方冰雪文化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系统研究之前,资料表明是没有人为北国冰雪山水树碑立传的,所以也就无所谓冷文化和热文化。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也没有引起人们进行冷热方面的联想和关注,那时候,江南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样式。而当冷文化作为体现北国风光冰封千里和雪野茫茫的一种文化概指的时候,热文化便成了江南人文景致的一种文化代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冷文化被关注,也促使热文化具有了新的热度,还促使了冷、热文化的比较研究。与此同时,中国新水墨画的文化味道也变得更加浓郁了。冷文化的提出其实是中国传统阴阳哲学观的体现,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复质的存在,就像在数学中有正数与负数,有实数与虚数一样,有热文化就有冷文化,反之亦然。在此时,对于冷、热而言,都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象征,是一种心理感受的模式化和扩大化。如果说冷文化是一个新的概念,那么热文化也是一个新概念,此二者是相对存在的一组概念。所以,品味冷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从另一个角度咀嚼热文化的味道。这种冷、热文化的比较研究,更有利于冷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发扬光大,也会让冰雪文化更有味道,有更丰富的味道。

B015-016.jpg

(现藏于黑龙江群力美术馆)

     “中国的品味审美与通感有关,它是一种重整体生命感受的审美”[ 蒲震元著:《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99页。],因此,从审美的角度去品味冷文化,就会发现“冷逸之美”是冷文化审美内涵的核心,而冰雪绘画则是表现冷逸之美的一个最典型的代表。什么是冷逸之美?冷逸之美作为一个新的美学原则的出现,是于志学创造冰雪山水画之后的逻辑延伸,是对冰雪水墨画审美内核的一种提炼和萃取,中国山水画追求逸格,这个“逸”同冰雪水墨画中的冷文化的审美特质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中国画崭新的审美内涵——冷逸之美。冷逸之美为于志学所提出,“我在长期对冰雪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冰雪物象的描绘,在寻找它的本质意义、揭示它的审美规律中发现了‘冷逸’这一冰雪山水画的美学核心。……空灵、清寂、疏淡、冷辉是冰雪山水画的美学核心的基本内涵,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体系美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于志学:《冷逸之美——我对冰雪山水画审美内涵的探索》,卢平主编:《冰雪画派》(上),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332-336页。]并且,“这种冷逸之美排除了繁杂的色彩带给人们躁动和不安,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应具有的朴拙自守、空灵疏淡的人生境界。我将其归纳为四点:是对北国冰雪自然美的本质与神韵的概括;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心灵的净化剂;是纯境皈依的世缘。冷逸之美成为指导我创作冰雪画美学的核心。”[ 于志学:《冰雪花鸟画的审美追求——冷逸之美》,卢平主编:《冰雪画派》(上),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339页。]其实在我看来,于志学对冷逸之美的追寻就是为了将“冷”与“逸”很好地结合,创作出冰雪山水画的逸品,进而创造出具有冷逸之美的冰雪水墨画体系。“冷”在带给人们寒凉的同时也带给人“逸气”的感受。逸气是一种清闲、超凡脱俗的雅逸之情,是一种远离功利的自由状态。有人讲“逸者,淡也。‘淡’,就是简淡天真,就是不求物趣求天趣的一任自然。……‘淡’的绘画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画家有超凡绝尘的生活态度、高蹈独立的人格精神、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笔墨底蕴;它是长期修炼的结果,是内功的自然外发。……‘逸’不是马虎浮浅,应先有对自然的熟悉和达到‘神’的功力,自然进而为逸。……熟练的笔墨技法是达到平淡天成的基础条件。

B017-018.jpg

(现藏于黑龙江群力美术馆)

      ……‘变’与‘活’也是造成‘逸’的条件。……内功莫过于画家自身的人格修养,‘淡’的画境是‘淡’的心境的体现。”[ 长北编著:《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8-340页。]这种“淡”正反映了于志学所强调的“空灵、清寂、疏淡、冷辉”,同时,于志学的冷逸之美在淡淡的清冷中蕴涵着一种坚韧和一丝温暖,这种坚韧和温暖构成了冷中之逸的生命气息。冷中逸是冷文化中的高审美意境,冰雪山水画的冷逸是由冷、逸以及笔墨产生的墨韵所形成,由此也就决定了冷逸为中国画所特有,因为西画无中国画的笔墨之韵。韵在中国画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逸也是韵的升华,是无形的韵,冷、逸、韵的三位一体便形成了冰雪水墨画的特有审美品味——冷逸。“冷逸”不仅传达了中国画“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无穷韵味,丰富了中国画审美信息,更进一步表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内涵。另外,“冷逸”还显示出中国道家的一种人生情怀,“冷”其实是静寂之称谓,“逸”则是一种轻松自由地骋怀方式,“冷”、“逸”并用,便是卓然独立于世而澄怀味象作逍遥之游,乘清气而心游天下的生命状态。

B019-020.jpg

(现藏于黑龙江群力美术馆)

       总的说来,“冷”是冰雪山水画的味道,冷文化和冷逸之美则是冰雪山水画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就是其冰雪山水画的“味外味”。所以我以为冰雪之味有二,一是“冷”,是冰雪山水画的直观美感,二是“冷外之味”,是由冰雪山水画的审美所引出的冷文化、冷逸之美等。(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协会动态
吴梦迪:中国绘画的新语言形式——
王金华: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流变
陈国义:我画冰雪山水画的几点体会
刘仁礼:​浅议黄土高
李卫东:我的新矾墨汉画艺术
刘春华:论雪皴法在冰雪画创作的运
罗丽亚:浅谈中国画的色彩美和冰雪
刘丽焕:浅议对冰雪画矾墨艺术语言
学术研究
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
雪染黄山亦有情 于志学画黄山访谈
北疆熔铸的雄健风骨:评于志学的绘
大自然之子——于志学
希什金与于志学 大自然森林的歌手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从于志学的座右铭看他的艺术成就
文光熠熠汇星河——读于志学《雪园
出版著作
于志学发表在媒体封面的肖像和作品
于志学历年出版物
赏月图
圣殿祈祷
极地冰屋
圣灵之光
炊烟初熄
 
友情链接   更多···
Support:www.tmeishi.com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冰雪画派 本站网址:www.zgbxhw.com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冰雪画派》编辑部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于志学艺术园

备案号: 皖ICP备1402234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