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资讯 协会动态 网上展厅 学术研究 出版著作 活动剪影 大事记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冰雪画网 > 冰雪物象类型之雪居
冰雪物象类型之雪居
作者:卢平   文章来源:中国冰雪画派   加入时间2023/7/31 10:18:47

《于志学冰雪画艺术思想与风格演变》连载:

   编者按:该书作者卢平从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笔墨语言形式角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于志学冰雪山水画语言成因的追问中,结合特定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理清了于志学绘画观念的来源与形成,冰雪山水画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观念,叙述了于志学是怎样从黑土地貌特征中寻找到和传统绘画异样的方法,构建了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以及在其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案。该书通过于志学早、中、后期大量的作品与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图片作为关联比较和形式分析,为冰雪山水画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和详尽的素材,展现出画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以及这种艺术语言对中国画在题材领域的拓宽和对当代绘画材质变革的影响。通过对冰雪山水画绘画语言的管窥,可以反映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山水画革新求变的一个缩影,对中国画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保持自身传统文脉的同时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因素、创造表现时代精神的现代形态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


冰雪物象类型之雪居

1-1983年   清光辉月  68x68cm A_1071.jpg

1983年   清光辉月  68x68cm


雪居

    “雪居”是冰雪山水画中常用的元素,其审美追求的思想根源是于志学受中国传统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传统山水“可游可居”文化理念的影响。从冰雪山水画早期开始直到后期,雪居都是从未被于志学忽略的画题,他通过所营造的“居”印证人与冰雪大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引导和改变人们历来对北国冰雪畏惧的审美印象,看似简单的雪居,代表了于志学对冰雪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类精神家园回归的渴望。

2-1976年 松江初春  64X90cm A_0534.jpg

《松江初春》1976年

      这是于志学存留的最早的“雪居”原作。于志学选取的是与自己生活最熟悉最密切的松花江,(于志学的工作单位距松花江畔很近)他选取了哈尔滨松花江畔铁路江上俱乐部初春时节的景象。铁路江上俱乐部是当时哈尔滨代表性的老建筑,是隶属当年的中东铁路管理局,老哈尔滨人都特别熟悉这个地方。于志学抓住了松花江畔早春雾凇的特点,景情交融,虽然在笔墨、构图等处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仍抓住了人们的眼球,给人留下一个强烈的印象。

3-1981年  故乡情梦 68x68cm  -20-40.jpg

1981年  故乡情梦 68x68cm

4-1981年 乡恋 97x81cm.jpg

1981年 乡恋 97x81cm

5-1981年魂系雪乡 118x90-.jpg

《魂系雪乡》1981年

      这是于志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是于志学在为黑龙江省肇东县后为肇东冰雪画会会长池春举现场示范的一幅作品,此前他曾有过这样的构思。之所以进行现场示范是因为当时于志学为肇东冰雪画创作制定的创作计划是表现冰雪的田园故乡。当时池春举向于志学反映,“用冰雪画技法只能表现雪松、树挂,无法表现故乡家园,很多技术问题克服不了”。〖45〗于是,于志学当场创作了这幅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于志学通过风雪过后的农家小院,地面上厚厚的积雪,温馨的雪居,庭院中静静的苞米楼和正在觅食的动态小猪及庭院外的一排动物足迹,展示了冰雪田园的寂静,安宁。虽然没有刻画雪房里的主人,但此处已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意——主人在此生活的温暖感和满足感。这是画面给人们的意象结果,让人们产生一种返朴归真向往家园的归宿感。

7-1985年   雪图   138X68 cm    IMG_0024.jpg

1985年   太阳写雪图   138X68 cm

8-1989年 情寄雪乡  67X92 cm   A_1117.jpg

情寄雪乡 1989年


      这一时期的“雪居”作品与早期相比,画家显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内在情绪与外在物象的相互融合与沉淀,笔墨更加纯属,更凝聚了一些诗意的感受。

10-1992年 故乡   135X9135cm    135135.jpg

1992年 故乡   135X9135cm

9-1991年 春寒冰俏  DSC_9517.JPG

春寒冰俏  (1991年)


      这幅作品是于志学把冰雪物象进行“意”与“像”的融合叠加之后,产生的“搜求于像、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随意性较强的作品。看得出作者力图通过通体晶莹透明的冰柱摆脱摹仿自然的造型手段,追求画面的淡泊,只有淡泊的境界才能识破红尘、寻求归隐,才能无拘无束、精神超逸,才能“疏淡含精匀”,体现萧散简远的情操,忘却尘世,放逸于天外。

11-1998年   《迎春》68x136cm 999IMG_0007.jpg

《迎春》1998年


     后期的“雪居”显然画家的笔墨进一步得到深化,浑厚老辣,从1998年以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原有的构图习惯和视角也被打破,以往平面二维空间的雪居现在更具体积感,有了新的空间关系。从雪屋房顶的积雪表现方式,就可看出画家一直试图在不断改变自己,丰富自己的语言符号,强化自己的笔墨功力。

12-2001年  雪居图 68x68cm  IMG_0022.jpg

2001年  雪居图 68x68cm

13-2004年  塞外正月 68x68cm .jpg

2004年  塞外正月 68x68cm

14-2005年  正月 68x68cm  .jpg

《正月》  (2005年)


      于志学一直用“泼白法”处理房盖上面的积雪。一次他因为笔误使用笔发生了改变,给了他启发:是否可用其他技法来表现。经过探索他发现用“雪皴法”能更好表现房屋积雪纹理同时更富美感。关于这一点,于志学在对冰雪山水画进行总结时多次提到,很多推动他技法形成的原因都来自“笔误”,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从2005年《正月》这幅作品开始,于志学笔下的雪房房顶都改用了雪皴法增加艺术效果。后来他又把这一方法延用到冰河岸和雪包等物象。冰雪山水画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总结出来的。

15-2005年  极地木屋  68X68cm A_0727.jpg

2005年  极地木屋  68X68cm

16-2007年   新牧女图   局部.jpg

2007年   新牧女图   局部

17-2007年   梦从这里开始   局部  .jpg

2007年   梦从这里开始   局部

20-雪原之春 59X96 cm  2013年  IMG_8142.jpg

雪原之春 (2013年)


      冰雪山水画追求的是以灵透的笔墨表现北国冰雪大自然的灵魂,力求形简质繁,具有多向思维的自由度,追求美学上的“静照”境界。王羲之有诗“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静照的基点在于悠然忘我,心地无私,从欲望到心知都得到释放的虚静和明朗,是一种哲学彻悟的理念。“照”是在“静”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知物而不为物所扰”,正如镜之照物,光明莹洁、 疏淡空灵。美感的产生在于空,在于对物象造成的时距。没有空灵就没有情致,能空才能舍,而后才能深、能实、能远。

19-雪野人家  96X59 cm 2013年 IMG_8141.jpg

雪野人家  96X59 cm 2013年

18-故乡情  59X96 cm  2013年  IMG_8146.jpg

故乡情  59X96 cm  2013年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协会动态
吴梦迪:中国绘画的新语言形式——
王金华: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流变
陈国义:我画冰雪山水画的几点体会
刘仁礼:​浅议黄土高
李卫东:我的新矾墨汉画艺术
刘春华:论雪皴法在冰雪画创作的运
罗丽亚:浅谈中国画的色彩美和冰雪
刘丽焕:浅议对冰雪画矾墨艺术语言
学术研究
心有所想,象有所应——于志学访谈
雪染黄山亦有情 于志学画黄山访谈
北疆熔铸的雄健风骨:评于志学的绘
大自然之子——于志学
希什金与于志学 大自然森林的歌手
于志学:百折不挠 九死不悔
从于志学的座右铭看他的艺术成就
文光熠熠汇星河——读于志学《雪园
出版著作
于志学发表在媒体封面的肖像和作品
于志学历年出版物
赏月图
圣殿祈祷
极地冰屋
圣灵之光
炊烟初熄
 
友情链接   更多···
Support:www.tmeishi.com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本站中文名称:中国冰雪画派 本站网址:www.zgbxhw.com

本站所有资料信息未经我站同意禁止转载,否则法律责任自负。
《中国冰雪画派》编辑部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于志学艺术园

备案号: 皖ICP备14022345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03020002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