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延庆冰雪画派教学基地
敢立潮头唱大风
——从于志学的画室革命谈起
卢平
走进于志学的画室,你的目光立即会被二楼画室迎面悬挂的5米长、3米宽的电动画板所吸引。随着他手中遥控器的指挥,巨大的画板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人的意图进行上下和前仰后合不同角度的移动,为画家进行大幅作品的创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在电动画板的下方和侧方,还有两件配套的画室法宝,一个是升降机,坐在升降机里可以随意到达在画板上方3米的高度,不受任何限制地挥毫作画,而坐在地上配置的地跑车上,可以开到画纸上方的任意位置,在创作和渲染大幅作品时避免了人直接踩在宣纸上损失画面的问题。众多画友看到于志学的“画室三宝”后赞不绝口,异口同声地夸奖他把创造性的思维用在画室的设备革命上。当朋友们听了他讲述的这套画具从开始创意设计到反复改进和安装的艰难曲折经过时,不由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由衷的感叹和折服:只有这样开阔的思想和不怕困难的韧性才能创出一片新天地。

2008年1月导师于志学在北京延庆冰雪画派教学基地教学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创造性思维可以把凡人变成天才,对于这一点无人否认。于志学的创造性思维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上,还在于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使是一点一滴的小事,他也能用一种超前思维来考量。他总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喜欢追问“之所以然”,一旦确立目标便坚定、执着、顽强、义无反顾地向着目标拼搏。
一提起眼前被人称为“画室革命”的“画室三宝”,于志学的话语滔滔不绝。“我这人做事,不满足于一成不变,喜欢琢磨,而且不畏惧挑战。我早就产生了对画室改革的想法,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我当时在哈尔滨,搞了一个活动画板。我把画板设计成四角带有孔眼,通过孔眼的上下调节画板的高度。当我需要画上面部分时,我就把画板降下来,放在最低的孔眼上固定。我这样试用了一段时间,感到不理想。每次调节画板需要几个人来抬,太不方便。几年后,我又第二次对活动画板进行改革。我把画板做成吊锤式,吊锤的配坠和画板的重量一样。当我需要升高画板时,就用手把画板轻轻一提,手提起多高,画板就能升多高。这次改进明显比第一次进了一步,但是还是不能解决画板仰合调节的问题。2000年,我在北京有了新画室,我便开始了第三次画板改革。我把工程师请来,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新的设想,我们共同商量方案,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反复试制和修改又用了近两个月时间试验才安装上的”。

2008年3月于志学在北京延庆冰雪画派教学基地讲课
随着于志学的话语,我的目光落在眼前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画室。我问他:“既然要费这么大气力,为什么还要知难而上?毕竟到了这个年龄。”于志学笑着说:“中国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文人的法宝也是画家的法宝,因为中国书写和绘画都使用同一种工具——中国的圆头笔。过去中国画家的绘画很大一部分的功能是为了欣赏和把玩,如中国的卷轴画和册页,作为传统的文房四宝完全可以满足这个功用。但是今天社会和时代进步了,对画家的要求也提高了。现在的绘画不仅要满足于欣赏、流传和收藏,还要发挥艺术的社会功用。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和网络时代,中国画要与时俱进就不能不研究绘画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冲击力,时代要求要有大的作品。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文房四宝来创作,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在画家画大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都是采用搭台子和跳板的方法来处理,但这个办法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随意上下,但对上了年龄的画家来说,相当不便,也很困难。一是人年龄大了,手脚不利落,另外画画很容易忘乎所以,忘记自己是站在跳板上而摔下来。我曾听说有画家从临时跳板上摔下来,把腰摔伤的,养了好几个月才恢复。几年前我还看见介绍江苏著名画家亚明先生的一组照片,他站在一二米高的临时跳板上画一幅大画。那个跳板只有一尺多宽,对于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多么危险。所以我认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发展,我们传统的画具也必须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先吃螃蟹的人,这个人肯定要担风险,要付出代价。但是如果人类没有这个雄心和勇气,社会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人类现在还仍然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力阶段。我这人的属性就是这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别看我现在年龄大了,可我如果能用上一天新画板,我也觉得我的付出值得。” 说到这里,于志学颇有几分得意地介绍了他的“画室三宝”给他带来的高效率。“去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京西宾馆约我创作一幅7米长的作品,我如果没有这个电动画板,在短期内完成是难以想象的;还有深圳的第三届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我如果没有地跑车,这样一幅大的作品渲染根本就解决不了……”

2008年3月于志学在北京延庆冰雪画派教学基地讲课
听着这自然朴实、发自于心底的话语,怎能不对这样一个为了心中的事业燃烧自己的老艺术家的品格肃然起敬。于志学又说,他目前新设计了一个“电动卷帘画案”,使他的画室名副其实地成为现代画家的“新文房四宝”。他在晚年没有别的奢望,就是希望还能有一个大的工作室,让他随心所欲地应用上他创造的“宝贝”,创作出更多满意的作品,为了这个目标,他要不惜一切代价。于志学的现代化画室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创造,不仅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我们通向艺术殿堂的一切细微环节中也一样具有璀璨夺人的光辉。
摘自《画界》2003年第1期
又记:2006年于志学在北京远郊延庆龙聚山庄建立了新的工作室,又开始了他的第四次更为彻底的画室革命。

本文作者卢平简介
卢平,1957年生于哈尔滨,祖籍辽宁省盖县。1975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毕业,获医学学士,为黑龙江省医院主任医师。 2002年后转行,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现为冰雪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于志学美术馆研究员,曾著有《中国名画家全集于志学》 《于志学艺术思想研究》 《于志学艺术世界刍议》,主编了《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 《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 《当代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 《冰雪画教学》、《冰雪画教学Ⅱ》《荒原劲草》 《冰雪缘》 《冰雪恋歌》 《冰雪画派》 《冰雪山水画论2》 《名家笔下的冰雪山水》 《美术人生 于志学》 及多种画集,并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为冰雪画派唯一官方网站,凡和本画派相关的文档、图片等所有信息均以本网发布的信息为准。未经画派和本网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用本网信息从事和冰雪画派相关的任何活动。如有盗用本网信息从事各种活动的,我网均不予以认可,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